top of page

​部落參訪簡介

01

阿美族-七腳川社山下部落Alupalan 

山下部落是由壽豐鄉池南地區的七腳川族人因為天災及工作因素,約在1940年代計畫遷徙而逐漸形成的部落。

第一批搬來的老人家說,早期這個地方長有很多的alupal樹(阿美族語係指柿子之意)。所以;就把這裡取名叫作Ci Alupalan (很多柿子樹生長的地方) 。

整個部落依山而居,後人口語稱為~山下部落。部落人口以阿美族人居多,語言及文化習慣、年齡組織;多係以七腳川社阿美族後裔族人自居。

參訪主題:在地族群歷史教育

彩色.png

02

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傳統領域自救會(富世部落)

2017年11月「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發起「反亞泥封路行動」,號召關心亞泥案的公民團體、各地關心民眾,在亞泥礦權第三度展延二十年的第一天,進行封路護山行動,訴求民進黨政府,立即撤銷亞泥展限,並盡速修礦業法,讓礦權展限程序,必須先踐行原基法21條諮商取得部落同意後,才能繼續開發。1968年開始,太魯閣族人開始進行耕作權設定並爭取原保地增劃編,爭取的過程中亞洲水泥從華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移轉取得大理石礦採礦權20年。1973年,第二代耕作權人原保地自用耕作已陸續滿5年,同年,在一場亞泥說明會上,出現了來源不明且筆跡相同的土地拋棄同意書等文件,顯示亞泥礦場的土地取得過程充滿爭議。往後20年,族人持續的抗爭,1996年「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成立,訴求亞泥取得土地的程序是很有問題的,並要求亞泥返還族人土地。抗爭延續至今,已超過40年,過程中經歷亞泥礦權的第二次展限、第一代耕作權人陸續離世,直到2017年11月22日,亞泥礦權再度到期,民進黨政府卻在2017年3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3.5個月,一般平均15個月)通過亞泥第三次礦權展限。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及關心的民間團體、民眾,呼籲民進黨政府盡速修正礦業法,將原基法精神入法,未來挖礦必須經過當地部落的諮商同意,同時要求導正礦業法中諸多不合理的霸王條款,落實關礦計畫、礦場經濟效益評估,加強主管機關管理效能等,礦業開發長期傾向業者的問題需徹底修正。透過這次封路行動,希望民進黨政府能真心傾聽族人心聲,加速礦業改革及礦業法修法,並正視亞泥展限實質違反多項法令的問題,要求經濟部立即撤銷。(文取自FB_反亞泥,還我傳統領域自救會)

參訪主題:土地倡議

03

太魯閣族-支亞干部落

Alang Ciyakang(支亞干部落)是我們的名稱,意為凹進去的山谷,老人家說,從山上看部落的溪谷很高很深,就像深坑一樣。

支亞干部落另有一個舊名為Rangah Qhuni,意為打開的樹洞,指支亞干溪從上游的幽閉曲折,到了下游突然開闊平坦,就像一顆大樹茂密的長出樹葉,也像一個洞穴突然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子。

支亞干部落形成於1914年太魯閣戰爭前,來自木瓜溪流域Alang Quwtux Pais(敵人的頭顱部落)的領袖Kalaw Watan帶著族人遷來,與原居住此地的Tkdaya(賽德克族)交戰於Klumuhan(清昌山),戰勝後支亞干溪納入太魯閣族的領域,隨後日本人計畫性地將立霧溪、外太魯閣地區、木瓜溪各太魯閣族部落遷來,約20個以上不同的部落陸續遷來,形成支亞干部落。(節自網路)

參訪主題:在地社區服務

04

撒奇萊雅族-Sakul(撒固兒)部落

Sakul部落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國福里,是花蓮市 Sakidaya 族最集中的部落。Sakul是茄冬樹的意思,由於當時部落有許多的茄苳樹,所以命名為Sakul。

Sakul部落以前的聚集地是在現在的花蓮火車站以西,達固湖灣戰役後,族人流離四處,之後又被日本人趕退到現在德興運動場附近,卅多年前,一場颱風造成娑婆礑溪大淹水,淹沒國福一帶,才又搬遷到撒固兒部落現址。

部落每年8月有豐年祭,10月火神祭。這裡宛如市郊的「市外桃源」,環境清幽。有肅穆的文化祭祀廣場,是後代族人緬懷先人很重要的場域。也有喧鬧的「撒固兒野菜市集」,部落阿嬤會廉售現採藤心、檳榔花、車輪茄、生鮮蝸牛等。

再往前行,就是特殊的佐倉步道與撒固兒步道,撒固兒步道的盡頭是一處環境清幽、鮮為人知的瀑布,白色銀龍從天而降,成為人氣指數最高的約會勝地。佐倉步道沿途自然生態豐沛,大量鳥類、蝶類生活其間,甚至有保育類動物南台草蜥,常見台灣獼猴在林間跳盪嬉戲,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令人迷醉。

參訪主題:部落照顧

bottom of page